每件產品皆通過設計師對品質與美感的最高要求成為打造完美空間最重要的基礎,集結各領域頂尖人才的團隊,密切掌握時尚前線動態
提供給客戶群並符合健康、時尚、環保的建材更是首選我們提供客戶品質保證
各種類材料:進口超耐磨、SPC石塑防水耐磨地板、國產海島型、稀有實木地板、專屬訂製地板、專業施工、細心保固

請立即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更多細節吧!

RRR78121HHH15WDGG554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今天部部老師與大家分享5個故事,同時也是5種非常值得學習的家庭教育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壹 孩子,我希望你學會處理情緒! 「 一位父親因為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就哭了。 父親問他:「你為什麼哭?」孩子不說話。 父親說:「是因為我喝了你的汽水嗎?」孩子帶著哭腔說:「是」。 「那你就直接告訴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興了。直接把你的不高興說出來不好嗎?為什麼要哭?」孩子不說話,繼續哭。 爸爸:你看啊,這事兒是這樣的,我沒有請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這是爸爸不對。 你要告訴我,而不是哭,你不說,爸爸就不知道錯在哪了,所以以後有問題,你感覺到不舒服,就說出來,好不好? 孩子停止哭泣,同意的點點頭。 —知友JoyPan分享 ...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會面對發脾氣的孩子,但不是每位父母、每一次都能這樣耐心地去教育孩子。 被父母輕易忽略掉了的,恰恰是孩子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課:情緒教育。 孩子哭泣還是開心,都沒有人教他應該要去分析你的情緒,當時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什麼導致的。 很多家庭中,孩子只要一哭,家長就開罵。 這會導致在孩子的認知里,人只要表現出不高興,憤怒,都是不對的。以至於在以後的成長軌跡中,絕大多數時候都在壓抑自己,逐漸形成迴避型的人格。 主要體現在,別人問你一件事好與不好,你一般都會說好,也很少與人爭辯吵架,向來都是軟綿綿的老好人,有問題了也不會提,有情緒了就自己憋著。 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真實的情緒表達出來,是會讓人討厭和憎恨的,就如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一樣。 情緒教育的缺位,不止是孩童時代的委屈和壓抑,影響的可能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有人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請記住,沒有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孩子壞脾氣的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而父母,有責任用耐心去找到那個原因。 在情緒教育這堂課上,或許很多家長都做得不夠完美,但請從此刻開始做出改變! ... 貳 希望你犯錯後能意識到錯誤本身 「 在一家民宿中,一位六七歲的小男孩想把喝不完的豆漿拿到樓上房間喝,但是在上樓梯的時候潑了一樓梯。 小男孩爸爸帶著小男孩去服務員那裡,讓小孩子鞠躬道歉,然後從服務員那裡要了抹布,小男孩擦樓梯,爸爸到水池洗抹布,看著小男孩把樓梯擦乾淨。 中間服務員說不用管讓她來就好,這個爸爸說讓我們來吧。擦完後帶著小男孩還抹布,再次表示給服務員添麻煩了。 接著這個爸爸問孩子,你覺得你為什麼會打翻豆漿?然後他把另一杯豆漿遞給孩子,告訴他打翻豆漿是由於拿的姿勢不對,一個手托底一個手扶住杯子才能拿得穩。 小男孩捧著這杯豆漿上樓,沒有再打翻。 —知友黃牛分享 ... 帶孩子道歉是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要有認錯的態度,讓孩子打掃是讓孩子知道犯錯後要盡力彌補,最後是讓孩子知道犯錯後要總結教訓以後不犯同樣的錯誤。 孩子犯了錯,一些家長會忍不住吼罵孩子,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長記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責罵: 你怎麼這麼笨! 你在幹什麼! 不是說過一次了嗎?為什麼還會犯! 你到底漲不漲記性! 看到父母發脾氣,孩子往往只記住爸媽憤怒的臉和自己恐懼的心,很難意識到「錯誤」本身。 同時,父母的責罵會在孩子心底留下陰影,他們常處於恐慌和畏懼的狀態,變得膽小怕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做錯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懼和後悔的心理,這種恐懼感主要是擔心由於犯錯所引起的對自己的不利後果。 所以,家長如何處置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犯錯後,首先,讓孩子把事情說清楚,不要先入為主給孩子定罪,更不要一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罵一頓。 其次,讓孩子明白他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這樣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 最後,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自然後果,並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叄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內驅力 「 在《朗讀者》節目中,馬伊琍說起自己的成長經歷,表示最感謝的就是父母的信任。 她說,父母一直以來都非常信任自己。 某天,父親去老師辦公室領學生手冊時,發現自己女兒的多門成績都非常優秀,可唯獨思想品德這門課上面寫著一個「差」。 父親非常驚訝,便問老師這個「差」是怎麼回事,結果老師說:你女兒跟多個男生有早戀。 當時馬伊琍的父親非常平靜地說了句:好的。接著便問老師能不能在紙上寫下男生的名字,然後那位老師只寫下了一個名字。 爸爸又問:老師,還有呢?不是多個嗎? 結果那位老師就生氣了。而馬伊琍的父親說:老師我不跟你說了,我女兒我最了解她,我還是找校長說吧。 知道這件事後,馬伊琍當時就哭了,一是覺得冤枉,二是很感激爸爸對自己的信任。 馬伊琍說,「我要提醒自己,我要做得更自覺,可以讓父母更信任我。」 ...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內驅力,孩子收穫你的信任後,會帶給你更多的驚喜! 但並不是每位家長都能做到。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常常並不信任他們。 還記得之前的一則新聞: 14歲少女被父母「逼供」跳樓證清白,留下遺書「爸媽,你們為什麼不相信我,我沒有偷,我恨你們……」 無聲的控訴和失望,成為她留下的最後證詞。 所以,不要讓信任隔絕了父母與子女間愛的溝通! 肆 我不是熊家長,你也不要做熊孩子! 「 在商場的衛生間排隊,有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小女孩過來。 媽媽對小女孩說,人有點多,要排隊,你堅持一下。小女孩說好。 可沒過幾秒鐘,小女孩就說堅持不住了......媽媽說大家都在排隊,需要和前面的姐姐們商量一下! 然後大家就說讓小女孩先去吧!媽媽讓小女孩說謝謝。 出來後,小女孩問媽媽,媽媽你不去嗎? 媽媽說:本來我們是要排隊的,因為你是小朋友,姐姐們才讓你先去的,可是媽媽是大人,大人要排隊的。 於是又帶著孩子回到隊伍,重新排隊了。 ... 這位媽媽通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教會孩子養成規則意識…… 生活中,大家對「熊孩子」 一詞肯定不陌生,「熊孩子」經常用來形容歲數小不懂事,無法無天,調皮的孩子。 不清楚?那我們先來看一個「熊孩子」的例子: 對於給大樓做清潔工作的人,我們會形象的稱他們為「蜘蛛人」。 一天,一位蜘蛛人正在清洗一棟大樓的外牆,身邊的窗戶突然被打開,一個孩子探出身子,用手裡的剪刀剪斷了用來保障蜘蛛人安全的繩索。 導致這位無辜的蜘蛛人在樓外懸掛了40分鐘,索性有驚無險,最終被消防員所救。 但這件事也讓人們對「熊孩子」的行為心有餘悸。 為什麼「熊孩子」會置別人的生命安危於不顧,執意剪斷保障生命的安全繩呢? 答案就是缺乏規則意識。 缺乏規則意識源於觀念錯誤!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時以「他還是個孩子」不想過多約束孩子等為藉口,遷就孩子任性的行為。 為何要培養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我們透過規則讓孩子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邊界。 這樣的了解會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從而更有力量選擇自己想要的。 我不是熊家長,你也不要做熊孩子! 五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 在一家麵包店,孩子跟爸爸鬧著再買一個麵包。 爸爸:我們已經買了兩個了,這個下次買好不好? 孩子:不行!我要這個! 爸爸:那把這兩個退一個,換它好不好? 孩子:不行! 爸爸:你要的這個你吃過沒有? 孩子:沒有! 爸爸:那這樣,爸爸給你買,但買了你必須吃完,不然以後再也不要來買了。 孩子:那我想想…那我們可不可以下次買? 爸爸:可以! —知友劉柯艾分享 ... 任何時候都替孩子做選擇、做決定,會使得孩子們習慣性地把責任遷移,覺得任何事情都有父母操心。哪怕是犯錯誤了,要負責的也是家長。 長此以往,父母不知不覺間就成了孩子的保護傘。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孩子立刻變得獨立、有主見。但我們需要讓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並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 我不否定你,但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對每一位父母來說,都是需要專注一生的事業!

 

 

內容簡介

  人注定要在任何環境中學習,所以要隨緣成長。就個人的生涯而言,你可以選擇一個方向,朝著它去努力;但不可能選擇遭遇,因為遭遇已經發生在生活之中,它就是你的緣。緣是無可逃避的,逃避的人變得退卻,變得無能和痛苦;如果你努力學習,善用你的遭遇,機會就會像編織地毯一樣,越編越大,能力和見識也越來越廣。

  能夠隨緣學習成長的人,不但能力好、創意多、心理調適能力強,遇到挫折時轉敗為勝的能力也強,而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高人一等。生活在快速變遷的大環境裡,停止學習和成長,就等於衰退或陷入困境。肯隨緣成長、主動出擊、精進勤奮的人,就能適應無常變化的環境,因為他們學會的是生活的本事,也是開展新局的基礎。

目錄

總序∕我的創作歷程 4
新版序∕隨緣成長的心理動力 14
原序∕掌握隨波逐浪的契機 21

隨處都在學習 25
1 隨緣學習的妙方 28
2 在行動中學會真本事 32
3 不斷嘗試的勇氣 36
4 化夢想為真實 41
5 有割捨才有成長 45
6 不輕易說決不 50
7 肯吃苦就長進 56
8 在失敗中求勝 59
9 交談中的新機 64
10 採取行動改變自己 68

隨時培養心情 73
1 你可以選擇快樂 76
2 悠閒生趣喜自在 80
3 隨緣中的雅興 85
4 開朗面對無常 89
5 溫柔的精神餽贈 94
6 綿芋和木樁的啟示 99
7 成長與墮落的分野 103
8 掙脫自毀的衝動 107
9 不被我執套牢 112
10 擾攘中的安寧 117

隨緣經營家庭 123
1 珍惜親情至愛 126
2 締造成長的婚姻 130
3 愛語的力和美 136
4 純真踏實的愛情 141
5 營造家居清趣 145
6 飯香中的情趣 150
7 把家打理好 155
8 濯除心中的屈氣 159
9 不被娛樂綁架 163
10 別被錢愚弄了 168

 

隨緣成長的心理動力

  生活是一個活潑、不斷變動的調適過程。它的本質是活的,是有不確定性的。生活要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重新學習,作出正確的認知、判斷和回應。

  每個人都必須終身學習,把握隨緣成長的契機,這才會有好日子過。

  我們生活在快速變遷的大環境裡,停止學習和成長,就等於衰退或陷入困境。隨著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變遷,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調適,更需要知識、能力和創新。因此,無論在專業技術、健康、婚姻,乃至個人理財、教育子女或心靈生活,都需要隨緣學習和成長。

  透過隨緣學習和成長,個人的認知基礎(schemas)會豐富活潑起來,產生正確的思考和創意,從而提升解決問題和自我調適的能力。

  就個人潛能發展而言,心理學家舒茲(William Schutz)把它分成身體、心智、人際和社會等四個範疇。它們的功能之所以能發展良好,就是要隨緣學習和成長,而且要不斷創造學習的機緣和環境。

  潛能是隨緣學習和成長的產物。就像藏在地底下的礦,必須開採出來,經過冶鍊才能成為可用的金屬和器材。隨緣成長的觀念,不但要用在教育上,同時要用在企業、政治、經濟和科技發展上,形成一種文化才行。

  隨緣學習成長的人,不但能力好、創意多,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強,在碰到挫折或創傷時,其轉敗為勝或療傷止痛能力也強。

  我觀察這些生活的佼佼者,對照心智停滯不前的人,發現隨緣成長的心理要素如下:

克服阻抗心理

  學習是一個向未知世界探尋答案的冒險。我們對於未知的蠻荒世界,有著懼怕和不安的心理機制,而阻止個體冒險,以確保眼前的安全。這是生物性的天賦,目的是避免莽撞,帶來危險。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天性,至少必須「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但是個體一旦接受過多的制止、懼怕或威脅性的經驗,就會把主動探尋的好奇心壓抑下來。對於新的情境和變化,佇足不前或者迴避它的挑戰,以致放棄好奇心,放棄學習,甚至尋找逃避責任的心理機制,而形成心理症狀。

  克服阻抗學習(resistance to learning)的重要關鍵,就是看清事實,提出可行的方案,勉強自己去做該做而不想做、該學而不想學的事。

  生命是要面對許多挑戰的。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是一件痛苦的事,甚至是令人畏懼不前的事。個體願意採取行動,而不是對問題麻木不仁,等著它走開,或藉著種種麻醉(如藥物、酒精或一頭栽進虛擬世界)等方式來逃避問題,是需要努力以赴的。

  當個體願意承擔起責任,願意忍辛耐苦去面對生活的挑戰時,他的主動性和好奇,會開始活躍起來。這就能克服阻抗心理,成為隨緣學習的主動者。

  從諸多心理學研究文獻中得知,主動學習者不但在事業上表現優秀,在生活上也幸福健康,這就是最好的回報。

人際動力

  觀察隨緣學習者的行為特質,發現他們都有一些學習型的朋友,形成一種學習的氣氛和知覺。他們不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而是在交談中產生交流,甚至分享新知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們彼此分享學習和成長的動機。在同業之間,或許他們保守了自己的營業機密,但透過接觸和互動,卻產生隨緣學習的心理動力。

  人不可能只靠一種知識生活得好。生涯的每個階段,需要不同的技術和眼界;生活的各個面向,需要多元的知識和智慧。隨緣學習者透過人際互動,接觸不同年齡、不同專業領域的人,總是虛心不自負,與人交談互動。我發現他們善長於心的交談,而不是言詞爭鋒;他們不卑不亢地請教問題,了解對方的本意。

  他們在觀念上的交流,往往是一種全新的認知,而不是沒有創意的拼湊組合;他們珍惜團體動力所產生的啟發和創造,這在企業裡產生團隊和合作的智慧。畢竟這不是一個單打獨鬥的時代,無論在專業或生活的各個層面,人不能「獨學而無友」,否則必然「孤陋而寡聞」。

  顯然,人際動力影響學習殊多,要記得與好學的人為友,要找機會參加學習的活動。

積極的期待

  人怎麼期待,就怎麼行動。每個人都會假定事情會怎麼發展,從而產生預期。如果預期它會往好的方向走,心情就會振作,形成樂觀的思考模式,隨之而來的學習和行動,也變得積極。

  積極和期待形成目標和動機,它啟動了學習、思考和行動。一般而言,缺乏目標和意義感的人,生活會變得頹廢,心情會變得無聊空虛;對自己有著積極性的期待,就會隨緣成長和學習。

  心理學家席爾(Michael Scheier)和卡弗爾(Charles Carver)指出:有些人是樂觀的,傾向於在各種狀況下,期待好的結果,有些人是悲觀的,傾向於期待壞的結果;前者體驗著快樂和樂趣所構成的正向情緒,後者則經驗到不安和焦慮的情緒。尤其是本質性悲觀的人,更容易陷於沮喪和無奈。他們隨緣學習和成長的動力,就跟著削弱下來。

  期待著創造新機,預期能克服眼前的困難,就會引發學習新知的行動,完成自己的目標。積極的期待使人振作,產生隨緣學習的行動力。

習慣最重要

  隨緣學習是一種習慣,養成這個習慣,將會終身受用。好的學習習慣,不但產生豐富的學習效果,同時能使個體靈活運用所學,產生更多創意。心理學大師柯永河教授指出:心理健康的人,好習慣多,壞習慣少;不健康的人,好習慣少,壞習慣多。好的習慣成就好的性格,好的性格成就好的命運。然而,各種良好的習慣卻來自隨緣學習和成長。

  透過認知、練習和增強,良好的習慣得以養成;透過典範仿效和社群參與,良好的習慣因耳濡目染而鞏固;透過自我覺察和自我砥礪,良好的習慣會增加和深化。

  隨緣成長的本質,就是要培養一項一項的好習慣,消除現有的壞習慣,使個體在工作、生活、專業、情緒、待人接物等等,增加有效的解決問題能力。

  隨緣成長不是一個認知概念,而是一個人在知、情、意三方面整合的行動力。每天給自己訂下計畫當功課,努力去行動並做檢討,不久就能養成隨緣學習的好習慣。如果你能每天反省思考所得,做個札記,更容易見效。

  把握以上四個關鍵性因素,你就可以成為自強不息、不斷學習成長的人。

  《隨緣成長》這本書推出新版,除了內容有少許補充修訂之外,在這篇新序裡,特別提出隨緣學習者的心理特質。希望這本書,能給更多讀者帶來有益的學習知識。

不輕易說決不

  我有幸觀察過許多名人,有機會跟才華出眾的人相處或共事,發現這些人的思考和工作態度,比一般人開放、有彈性。他們不會故步自封,更不會作繭自縛,其性格特質是勇於嘗試,不輕易說不。他們經常跨越保守的界線,吸收新的經驗,打破現有的成見,接受嶄新的想法。

  當然,我也有機會接觸許多拘謹的人,他們習慣於保守,久之養成狐疑和退縮的態度。他們這裡遲延、那裡猶豫,甚至為自己築一道消極的牆,作為退縮的藉口。他們說:「我發誓過決不做沒把握的事」「決不對大眾公開說話」「決不跳交際舞」等等。這些人一再錯過許多參與、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當然也會失去美妙豐富的人生。

  請不要急著說「決不」,先想想你說的決不是否合理,是否蘊涵著退縮、逃避或非理性的情緒反應。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在鄉下住著兩戶人家,他們是親兄弟,多年前為爭遺產而鬧翻臉,彼此不相往來。爭鬥期間,兩人因憤怒而異口同聲說:「從此決不跟你來往!」於是這兩家各自禁止子女來往,斷絕彼此的關心,兩家都變得孤立。直到弟弟因車禍意外死亡,哥哥才過去弔喪。那一天他撫著弟弟的棺木痛哭:「弟弟呀!我每天都想來看你,可是我說過決不,而不敢來看你,你知道我有多痛苦嗎?現在我想跟你講話,你怎麼不回答我呢?」

  誓言「決不」,有時是一種愚蠢。有人說決不跟某一族群通婚,硬把子女的愛情拆散,或者成親之後引來家庭的不和諧。在生活態度方面,有人信誓旦旦,說他決不落淚,其實壓抑眼淚的人,在情緒生活和心理創傷的復原上,都顯得較差。

  有些人用決不來表示自己的勇氣。他們決不妥協、不願意跟對方談判和解,結果為了小小事情,弄得彼此劍拔弩張。用決不來拒絕人、拒絕解決問題和拒絕理性思考的人,往往會鑄成大錯。許多寶貴的機會不斷流失,他們變成獨夫,與成功絕緣。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車上聽到兩個人的對話:

  「我決不跟這些達官顯貴往來,即使是同學或老同事都不例外,我就是不喜歡攀龍附鳳。」

  「我絕對不能接受你這種觀念。」

  兩人在公車上就辯起來了,彼此都很堅持地固執己見。他們談話越來越激動,面紅脖子粗。我心裡想著,如果一個人決不跟比自己強的人作朋友,那一定會自甘墮落,而不是自命清高。如果對別人的意見決不苟同,那麼他想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日子一定會過得很辛苦,因為他不懂得包容別人的看法。

  兩個決不就會造成一個大死角。夫妻兩個人都抱著決不接受對方的意見的態度,家庭的幸福就會落入死角,發生問題。生涯上抱著決不做什麼事的立場,那就不懂得接受現實,朝目標迂迴漸進而至的道理。有一對父子的交談是:

「你不到公司去學做生意,你能做什麼?」
「我決不學做生意。」
「你什麼都不會,卻不學,你要當乞丐呀!」
「我決不做生意,當乞丐也沒關係。」

  也許這是氣話,但是兩個人都屬於絕對思考型的人,他們只有一個看法,是唯一絕對的,如果不遵照自己的想法,就不可能想出什麼好路子,所以兩個決不的人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大衝突。

  我要指出:現代人對於生涯規劃,雖然都知道要依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性向來考量,但老實說,自己真正的興趣、能力和性向,需要投入職場,嘗試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清楚地浮現。這時,才能找到自己真正要走的生涯路。依我的觀察,在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之前,所投入不得不做的工作,往往正是蓄集實力、為理想和目標厚植根柢的所在。因此,抱著決不做什麼行業這種觀念的人,正是故步自封,將來即使找到喜歡的工作,也沒有足夠能力去開拓寬廣的未來。

  錯把決不當勇氣的人,人生路會越走越窄。你認為永遠不會發生的事,它會在你的身上發生;你認為決不會喜歡的工作,就有可能會遇上它。所以,請別說決不,要多做多學才是。

  我們有許多理由來解釋「決不」的逃避心理。這些編撰出來的藉口,只是用來欺騙朋友和安慰自己的膽怯、無能和怠惰。只要你看清它,把那些理由丟到一旁,你就能勇敢地面對現實。

  有一位退休的老先生,每天都待在家裡。家裡的人鼓勵他參加宗教的服務團隊,他說「決不參加這些活動」。眼看他每天孤獨一個人,意氣日漸消沉。一個在服務性社團做事的朋友,連說帶哄把他帶去參加活動,幾次以後,他成為活躍的義工幹部。

  自命清高的決不,也會使人變得僵化,令人失去活力。有一位先生常常覺得頭痛,藥石罔效。醫師問:

「你喝酒嗎?」
「決不。我滴酒不沾,也不應酬。」
「你抽菸嗎?」
「決不。我看到別人抽菸就討厭,我恨死菸味。」
「你會去娛樂或休閒場所消費嗎?例如KTV、打保齡球、撞球等等?」
「決不。你認為我是那種人嗎?我規規矩矩的生活。」
「老兄!你的病情其實很簡單,你把自己綁得太緊,看得太牢,只要你放鬆一下,病情就會較好的。」

  生活中遵守原則,保持紀律,是為了使生活過得更充實、更有活力。不過,有原則就會有例外,如果我們死守原則,輕易說決不,那就會被綁死,失去創造力和智慧。至於把決不當藉口,作為憤怒、懈怠、退卻時的發洩,那就會破壞生活和影響身心健康。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62848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UUTT77EEEE5515TYDWS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baby/m985vzg.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397164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中L鋁條礦石地板苗栗防火耐磨地板台中柚木歐洲地板
桃園戶外地板發霉怎麼辦 新竹磨砂古橡浴室防滑地板 桃園韓國卡扣式SPC地板頭份地板掉漆處理 桃園線條收納櫃耐磨地板 新竹鐵灰耐刮地板中壢木地板翻新 苗栗洗白栗木浴室防滑地板 桃園土倫灰橡超耐磨木地板台中木地板鋪哪個方向必較好 苗栗雅伯丁花崗岩地板 桃園防火無重金屬地板蘆竹老舊屋翻新 桃園線板無重金屬地板 新竹普羅旺斯白橡耐磨地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fs82fs05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